output
stringlengths
0
274
input
stringlengths
0
321
instruction
stringclasses
1 value
今又走芒卯,入北宅,此非敢攻梁也,且劫王以求多割地。
现在又使芒卯败逃,进入了北宅,这并不是他们想要进攻魏都,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王必勿听也。
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今王背楚、赵而讲秦,楚、赵怒而去王,与王争事秦,秦必受之。
现在若大王背弃楚国、赵国而与秦国讲和,楚、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,而与大王争着事奉秦国,秦国必定会接受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挟楚、赵之兵以复攻梁,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。
秦国挟制楚、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,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原王之必无讲也。
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王若欲讲,少割而有质;不然,必见欺。
大王若打算讲和,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保;不然,必定上当受骗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此臣之所闻於魏也,原君之以是虑事也。周书曰 惟命不于常 ,此言幸之不可数也。
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,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。《周书》上说 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夫战胜暴子,割八县,此非兵力之精也,又非计之工也,天幸为多矣。
这就是说天赐幸运是不可多次得到的。秦国战胜暴鸢,割取了八县,并非是兵力精良,也非计谋的高超巧妙,而靠的主要是运气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今又走芒卯,入北宅,以攻大梁,是以天幸自为常也。智者不然。
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,兵入北宅,进而围攻大梁,以此看来是自己把徼天之幸当作了常态,明智的人不是这样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,臣以为不下三十万。
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,兵力不少于三十万人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,臣以为汤、武复生,不易攻也。
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,我认为即使商汤、周武王死而复生,也是难以攻下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夫轻背楚、赵之兵,陵七仞之城,战三十万之众,而志必举之,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,未尝有者也。
轻易的背着楚、赵两国军队,要登七丈高的城垣,与三十万大军对垒,而且志在必得,我认为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,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攻而不拔,秦兵必罢,陶邑必亡,则前功必弃矣。
攻打却不能攻破,秦军必然疲惫不堪,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,那就会前功尽弃了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今魏氏方疑,可以少割收也。
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,可以先少割一些土地稳住它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原君逮楚、赵之兵未至於梁,亟以少割收魏。
希望您抓住楚、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,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,必欲之,则君得所欲矣。
魏国正当犹疑之际,会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,这样做你才能得到您想要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楚、赵怒於魏之先己也,必争事秦,从以此散,而君後择焉。
楚、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联合会大为恼火,必定争着讨好秦国,合纵便因此瓦解,而后您再从中寻找时机个个攻破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!
况且,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军事手段呀!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割晋国,秦兵不攻,而魏必效绛安邑。
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,秦军不用发动进攻,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、安邑两城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又为陶开两道,几尽故宋,卫必效单父。
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、河东两条通道,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,随即卫国必会献出单父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兵可全,而君制之,何索而不得,何为而不成!
秦军不动一兵一卒,而您却能控制全面局势,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,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!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。 穰侯曰: 善。
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冒险行事。 穰侯说: 好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乃罢梁围。
于是停止攻梁,解围而去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明年,魏背秦,与齐从亲。
第二年,魏国背离了秦国,同齐国合纵交好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使穰侯伐魏,斩首四万,走魏将暴鸢,得魏三县。
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,斩敌四万人,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,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穰侯益封。
穰侯又增加了封邑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明年,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、韩、魏,破芒卯於华阳下,斩首十万,取魏之卷、蔡阳、长社,赵氏观津。
第三年,穰侯与白起、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、韩国和魏国,在华阳城下,大败芒卯的军队,斩敌十万人,夺取了魏国的卷、蔡阳、长社,赵国的观津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且与赵观津,益赵以兵,伐齐。
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,并且派兵增援赵国,让它去攻打齐国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齐襄王惧,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: 臣闻往来者言曰 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 ,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 秦王明而熟於计,穰侯智而习於事,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 。
齐襄王害怕被打,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穰侯一封信说: 我听往来两国的人说 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 ,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说 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,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,一定不会这么做 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是何也?夫三晋之相与也,秦之深雠也。
韩、赵、魏三国友好结盟,这是秦国极度仇恨厌恶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百相背也,百相欺也,不为不信,不为无行。
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,尽管有上百次的背弃,上百次的相骗,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,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今破齐以肥赵。
现在打败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起来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赵,秦之深雠,不利於秦。此一也。
赵国是秦国所仇视的大敌,显然对秦国不利。这是第一点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之谋者,必曰 破齐,弊晋、楚,而後制晋、楚之胜 。
秦国的谋臣策士们,一定会说 打败齐国,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,然后再战而胜之 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夫齐,罢国也,以天下攻齐,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,必死,安能弊晋、楚?
其实,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之国,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,就如同用千钓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,齐国必亡无疑,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?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此二也。
这是第二点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少出兵,则晋、楚不信也;多出兵,则晋、楚为制於秦。
秦国若出兵少,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相信秦国;若出兵多,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齐恐,不走秦,必走晋、楚。
齐国惧怕被攻打,不会投靠秦国,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此三也。
这是第三点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割齐以啖晋、楚,晋、楚案之以兵,秦反受敌。
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,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,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此四也。
这是第四点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是晋、楚以秦谋齐,以齐谋秦也,何晋、楚之智而秦、齐之愚?
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,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,怎么三晋、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、齐国如此愚蠢?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此五也。
这是第五点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故得安邑以善事之,亦必无患矣。
因此,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,也就一定没有祸患了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有安邑,韩氏必无上党矣。
秦国占据了安邑,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了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取天下之肠胃,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,孰利?
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,与出兵而担忧其不能返回比较起来,哪个有利呢?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计,穰侯智而习於事,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。
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,所以我才说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,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,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於是穰侯不行,引兵而归。
于是穰侯不再进军,领兵回国了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昭王三十六年,相国穰侯言客卿灶,欲伐齐取刚、寿,以广其陶邑。
昭王三十六年,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,要攻打齐国夺取刚、寿两城,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,讥穰侯之伐齐,乃越三晋以攻齐也,以此时奸说秦昭王。
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睢自称张禄先生,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、魏等国去攻打齐国,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昭王於是用范睢。
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范睢言宣太后专制,穰侯擅权於诸侯,泾阳君、高陵君之属太侈,富於王室。
范睢向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,穰侯在外事上独揽大权,泾阳君、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,以致比国君之家还富有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於是秦昭王悟,乃免相国,令泾阳之属皆出关,就封邑。
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,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,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,到自己的封地去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穰侯出关,辎车千乘有馀。
穰侯离开函谷关的时候,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穰侯卒於陶,而因葬焉。
穰侯在陶邑去世,就葬在那里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秦复收陶为郡。
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太史公曰:穰侯,昭王亲舅也。
太史公说: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而秦所以东益地,弱诸侯,尝称帝於天下,天下皆西乡稽首者,穰侯之功也。
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,削弱诸侯,曾经称帝于天下,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,这当是穰侯的功劳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及其贵极富溢,一夫开说,身折势夺而以忧死,况於羁旅之臣乎!
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,一人说破,便屈居下位,权势被夺,忧愁而死,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!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夷吾者,颍上人也。
管仲,名夷吾,是颍上人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少时常与鲍叔牙游,鲍叔知其贤。
他年轻的时候,常和鲍叔牙往来,鲍叔牙知道他贤明、有才干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贫困,常欺鲍叔,鲍叔终善遇之,不以为言。
管仲家贫,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,但鲍叔牙始终都对管仲很好,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,管仲事公子纠。
不久,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,管仲侍奉公子纠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及小白立为桓公,公子纠死,管仲囚焉。
等到小白即位,立为齐桓公以后,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,管仲被囚禁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鲍叔遂进管仲。
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既用,任政于齐,齐桓公以霸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管仲之谋也。
管仲被任用以后,在齐国执政,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,并以霸主的身份,多次会合诸候,使天下归正于一,这都是靠管仲的智谋才实现的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曰: 吾始困时,尝与鲍叔贾,分财利多自与,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。
管仲说: 我当初贫困时,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,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,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,他知道我是家里贫穷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,鲍叔不以我为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。
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,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,陷于窘境,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,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的时候,也有不顺利的时候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,知我不遭时也。
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,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,他知道我是没遇上好时机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吾尝三战三走,鲍叔不以我怯,知我有老母也。
我曾经多次打仗时逃跑。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,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公子纠败,召忽死之,吾幽囚受辱,鲍叔不以我为无耻,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。
公子纠在争夺国君之位的斗争中失败,召忽为他殉难,我被囚禁遭受屈辱,鲍叔牙不认为我是不知廉耻的人,因为他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,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。
生养我的是父母,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鲍叔既进管仲,以身下之。
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,情愿在管仲手下做事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子孙世禄于齐,有封邑者十余世,常为名大夫。
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,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,多数是著名的大夫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。
因此,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,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既任政相齐,以区区之齐在海滨,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,与俗同好恶。
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,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,流通货物,积聚财富,使得国富兵强,与百姓同好恶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故其称曰: 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,上服度则六亲固。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
所以,他在《管子》一书中称述说: 仓库储备满了粮食,百姓才懂得礼节;衣食丰足了,百姓才能分辨荣辱;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, 六亲 才会得以稳固 礼义廉耻得不到提倡和发扬,国家就会灭亡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下令如流水之原,令顺民心。
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,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故论卑而易行。
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俗之所欲,因而予之;俗之所否,因而去之。
百姓想要得到的,就给他们;百姓所反对的,就将其废除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其为政也,善因祸而为福,转败而为功。
管仲执政的时候,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,使失败转化为成功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贵轻重,慎权衡。
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,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桓公实怒少姬,南袭蔡,管仲因而伐楚,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。
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,想要袭击蔡国,管仲就借此机会攻打楚国,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桓公实北征山戎,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。
桓公实际上是想向北出兵攻打山戎,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重修召公时期的政教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于柯之会,桓公欲背曹沫之约,管仲因而信之,诸侯由是归齐。
在柯地会盟,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,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,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故曰: 知与之为取,政之宝也。
所以说: 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,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富拟于公室,有三归、反坫,齐人不以为侈。
管仲拥有的财富可以跟国君相比拟,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,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管仲卒,齐国遵其政,常强于诸侯。
管仲逝世后,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,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。
此后过了百余年,齐国又出了个晏婴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晏平仲婴者,莱之夷维人也。
晏平仲,名婴,是齐国莱地夷维人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事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,以节俭力行重于齐。
他辅佐了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代国君,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,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既相齐,食不重肉,妾不衣帛。
他做了齐国的宰相,每顿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,妻妾不穿丝绸衣服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其在朝,君语及之,即危言;语不及之,即危行。
在朝廷上,国君说话涉及到他,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;国君的话不涉及他,就正直地去办事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国有道,即顺命;无道,即衡命。
国君能行正道,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,不能行正道时,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。
因此,他在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代,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间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越石父贤,在縲绁中。
越石父是个贤才,正在囚禁着服劳役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晏子出,遭之涂,解左骖赎之,载归。
晏子外出,在路上遇到他,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,把他赎出来,然后驾车将他带回了家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弗谢,入闺。久之,越石父请绝。
道家后,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,就走进内室,过了好久没出来,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。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
晏子戄然,摄衣冠谢曰: 婴虽不仁,免子于戹,何子求绝之速也?
晏子大吃一惊,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: 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,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,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?
请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